huge trees on the streets

春遊十三行博物館公園,覺得公共植栽工程可以做得更好

各位先進:

昨天早上和老同事約騎在十三行博物館,要挑戰到竹圍港八十公里的腳踏車來回。怎知一大早先下了一場雨,風有點涼。因感冒剛好不敢冒險,就脫隊逛了博物館四周的文化公園,結果愈看愈搖頭,提出來和好朋友們分享:


首先,公園從開設到現在怕不只五六年了?! 杉木支架好像都拿不下來! 所有的樹都剛換了新支架。

幾年來我看應該換了好幾次支架了,後面也不知道何時才能去掉支架,景觀醜死了! 

而另一個鄰近公園有移除支架的白千層,一棵一棵像喝醉酒一樣東倒西歪。

設計師應該考慮當地風大,用地錨支架固定土球,再以臨時地上支架的雙重固定方式,讓根系可以長出去,一年後再移除地上支架。或許日後設計師在設置支架時,應該計算當地風力和風向,設計合適的支架以確保景觀樹木的生存與長成,不應讓杉木支架這種假設工程一直無法移除,或是移除後樹木無法直立,成為業主永遠的痛。像台北港採用了塑木支架,好像也沒成功。

應該要固定土球和地上支架一起來才有可能讓樹直立。

奇怪的是,樹木種植幾乎是兩米一棵,種的卻是大喬木類的大葉欖仁。依綠建築評分手冊的規定,大葉欖仁有36平方米的綠覆面積,應該是六米以上種一棵才對,設計師不知道是甚麼邏輯? 難怪我們沒有大樹只有樹林,而樹林下寸草不生,下雨泥濘不堪!

往台北港的方向又新闢了公園,但十成中倒有五成的樹苗可能不合規範,不知道驗收了沒? 但如今樹已種下,要如何解決? 工程司在苗木進場時,就應該拒收才對。公共工程長期以來不重視苗木品質是最主要的問題。

種植地排水很差,到處積水,有些植物已經開始從上向下枝枯。排水如不立刻做改善,我看這些樹應該是進入死亡螺旋,每天算日子了!

種得太深是另一個問題,這些小葉欖仁的根領被埋在土裡無法呼吸,應該很快會有枝枯的問題。

而樹苗高低差了三四米,米徑差了好幾倍,卻種同一排,也令人不懂設計師的創意。

植栽工程長期以來受到忽視,讓我們的完工成品跟設計圖根本對不起來。也許透過專業樹藝師去驗苗、景觀設計師一定要設計植栽地排水和種植基盤土壤品質、樹藝師監督種植、和依風力風向設計支架固定方式是立竿見影的做法呢! 公共工程的主管先進不妨從這個方向下手,以改進植栽工程的品質,才不會成為永遠的痛!

樹藝學概論中文版已於上週出版,
讓有志報考樹藝師的人士有自學的教材,有興趣的先進可向協會購買。有些大學也表明了下學期會開樹藝學概論的課。預備開課的老師可跟協會連絡,協會可提供樣書給老師做課程規劃。

希望透過樹藝知識和專業證照,可以改變目前植栽工程品質不佳的現象,願與有心人共勉之!

5月30日到6月1日在瀋陽有一場都市林永續性的國際研討會,是由中國森林科學研究院和ISA國際樹藝協會合辦的學術研討會,有興趣的先進可以考慮。大會安排了兩天的研討會,一天的瀋陽市都市林導覽。之後可參加三天的長白山旅遊,算是很有生意頭腦。http://iae2016.csp.escience.cn/dct/page/65580
http://www.iae.cas.cn/qt/tzgg/201511/t20151117_4465799.html

李有田
台灣都市林健康美化協會理事長

發佈留言